大家在中小學(xué)時都讀過篇語文《將相和》,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,由這個故事衍生出了“負(fù)荊請罪“”完璧歸趙“這兩個成語。故事大概是這樣的:
戰(zhàn)國的時候,秦國最強(qiáng)大,常去侵犯別人。有一次,趙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寶貝,秦王知道了就跟趙王說,他愿意用15座城去換這塊寶貝。
趙王很為難,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。給吧,怕秦王耍賴不拿城池來換;不給,又怕秦國來攻打。
后來有個叫藺相如的人主動提出使秦國,他跟趙王說,他一定不辱使命,如果秦王拿城來換,就把和氏璧給他。如果秦王不給,他一定保證“完璧歸趙“,將和氏璧帶回來。
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就是藺相如成功完成了使命,維護(hù)了國家的尊嚴(yán)。
因他立了大功,獲得了趙王的提拔,官當(dāng)?shù)帽葹橼w國攻城拔寨的將軍廉頗還高。
廉頗心里很不爽,他到處跟別人說:“我廉頗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,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,就憑一張嘴就爬到我頭上。改天我碰到他,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。“
藺相如知道了這事后,每次碰到廉頗就繞道走,不跟他碰面。他手下的人覺得藺相如怎么跟老鼠怕貓一樣的怕廉頗,太慫了。藺相如就跟手下人解釋說:“我連秦王都不怕,怎么會怕廉頗呢?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我們,是因為我們將、相團(tuán)結(jié)。如果我跟廉頗鬧起來,就容易給秦國有可乘之機(jī)。因此,我躲著廉頗,是為了國家的安全,而非我個人安?!?。
這話傳到了廉頗那里,他為自己的斤斤計較感到非常慚愧,于是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那里請罪。
這就是“負(fù)荊請罪“的由來。
之所以重溫這一經(jīng)典,想說的是人經(jīng)常會只看到自己為組織作的貢獻(xiàn),卻看不到別人為組織創(chuàng)造的價值。因此心里就感到不平,就會有“他憑什么職位比我高?他憑什么薪酬比我高?“的心理失衡。
每個人都以自身的價值在為組織作貢獻(xiàn),個人價值涉及到多方面多維度,很難進(jìn)行量化的比對,因此廉頗只看到藺相如“動嘴皮子“,而看不到他” 捍衛(wèi)了國家尊嚴(yán)“的功勞。
因此,當(dāng)你在心里跟別人比這比那時,請明白一點:有人閃光在你看不到的地方!
沒有比較,就沒有傷害。當(dāng)你比來比去時,你傷害的不僅是自己,也在傷害你的同事,傷害你的公司。
請停止傷害!
一個組織要基業(yè)長青,必須要規(guī)章制度的保證,為了制度的公信力,公司的制度就不能朝令夕改,作為組織的成員也不能“選擇性接受“制度,即不能感覺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接受,不利的部分就不接受。
這世上不存在一個完全公平的組織,但請大家相信:三江一直走在絕對公平的路上.
這也是咱們公司核心價值觀“講信修睦 臻于至善“要傳達(dá)的意思